海寧皮影
海寧皮影戲是江南皮影戲的典型代表,南宋時期自北方流入后一直演繹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海寧皮影戲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戲演藝、聲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傳統樣式和表演精華,又與海寧當地的民間小調、手工技藝和生活習俗相結合,形成具有海寧地方特色的皮影戲表演,唱腔上以弋陽腔、海鹽腔為基調,高亢激昂、宛轉幽雅,配以笛子、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制作上以“少雕鏤、重彩繪、單線平涂”為主要特點,影偶整體以單手、并足(側身)為主,極富人情味,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區皮影戲影偶造型;表演上,影人轉身、翻、跳非常靈活,武戲中的持刀槍、揮拳格斗、挑頭(砍頭)等高難度武打動作尤為精彩,是江南皮影戲一絕。2006年,海寧皮影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11月27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海寧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式入選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