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皮影戲以膠東、泰山、濟南、黃墩等地皮影為代表。
泰山皮影戲
泰山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重要代表,自明代起活動就很頻繁,到了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山皮影戲,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一人演出一臺戲,即在演出的時候口和雙腳都閑不住,雙腳蹬鑼鼓,雙手指揮皮影,表演技藝集同時操縱、演唱和伴奏于一身,一個人演出一臺戲,成為當今中國皮影表演罕見的一種絕技。
濟南皮影
(載錄秦浩論文片段)
濟南皮影造型獨特,線條雕刻粗獷,并且結合彩繪的風格。鏤空的花紋部分似民間剪紙,紋式多樣,有五角、六角、壽字、福字等紋樣。
早年,濟南皮影的影人只有22厘米高。它操縱靈活,容易掌握,打斗激烈,做各種動作非常逼真,演員雙手可操縱二十多個影人而不亂,得心應手。但是,要在大的劇場演出,較遠處就看不清楚。所以在1957年,有人率先把影人增高到30厘米?,F在已經增高到了50厘米。因為演員操縱影人,從小到大要有適應過程和技藝的提高。而現在最大的影人有95厘米高,最小的只有4厘米。這樣,在演出時,可以大中小遠近結合運用。早年的影人是用舊鼓皮刻制,不透明,無色彩。雕刻的花紋也較粗獷,多采用民間藍印花布圖案,又近似民間剪紙圖樣。造型古樸、夸張,映出的人物呈黑色,清晰生動。那時也有彩色影人,但為數太少。
黃墩皮影
黃墩皮影在2006年被列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墩皮影戲的表演一般需要六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操作技巧,一人敲擊鑼和缽等家什,一人拉京胡(或二胡),兩人演唱,另外兩個人操作皮影,其中任務較重、技藝水平要求較高的是演唱者和操作者。唱腔吸收京劇里的西皮、二黃唱法,板式一般使用原板,倒板與流水,分男腔和女腔,分別由兩名男子演唱,同時又摻雜日照當地方言,使得故事內容口語化,對白幽默風趣,致使黃墩皮影戲節奏明快,通俗易懂。
山東皮影戲特色是一人戲。據考證黃墩皮影應是外省引入,年代較晚與傳統的山東一人皮影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