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市)、天門、云夢、應城等地以及黃陂、孝感、漢川等縣的部分地區“魏譜”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陜豫皮影相似,是陜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沔陽皮影是湖北皮影中風格最鮮明、流傳區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皮影。沔陽皮影戲造型的主要特征與戲劇一樣屬定型臉譜化造型。沔陽皮影歌腔、漁鼓腔是江漢平原民間流傳的民歌小調,經過歷代藝人們的吸收和演進,成為了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兩大唱腔。
沔陽皮影戲的唱腔以漁鼓腔、歌腔為主,配打擊樂伴奏,以一唱眾和的形式進行演唱。早期漁鼓皮影戲無管弦樂伴奏,只有漁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鈸、大鑼、小鑼、馬鑼打鬧臺、間奏和唱腔過門。開始皮影戲班由三至四人組成,兩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漁鼓、云板、一人“打夾手”(鑼鼓等)。后來引進民族器樂二胡、京胡、揚琴、嗩吶、笛子等伴奏和增添女藝人唱女詞,皮影戲班人數增至五至八人,進一步增強了皮影戲唱腔的藝術效果;加上服裝燈光面景、擴音設備,使皮影戲極富藝術感染力。
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皮影的關鍵之一是形象造型,特別是人物形象的雕鏤粉飾。皮影藝人從民間剪紙中得到啟發,最先用牛、豬、羊等動物皮革作造型材料,精雕細刻,制成影人影物。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