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據傳系河北灤州傳入,故又叫"灤州布影",山東皮影是一種一人操縱一人伴奏的藝術表演形式,一般流行于棗莊、臨沂、濟寧、青島、煙臺一帶,不過大多已經自然而然地消亡了,但制作皮影人的工藝流傳了下來。清代已遍及全省。影人造型簡樸,刻工粗獷,敷色古雅、高約26厘米。所演劇目多為神話傳奇和當地流傳的歷史傳說,唱腔主要是柳琴調。
藝術特點:
山東皮影戲是一人操縱一人伴奏。一般藝人兩只手操縱兩只皮影,高手則可以操縱4只"人子"(皮影),還要一邊操作一邊演唱。就伴奏而言,山東皮影戲的伴奏都是打擊樂,沒有管弦樂,樂器一般只有三件:一個釵,一個鼓,一個梆子。
著色∶現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過去的傳統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著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5種純色,一般互不調配,但可分深淺色區分層次,進行平涂,雙面著色。
熨平∶皮影著色后陰干,熨壓平整。
上油∶東北部地區的皮影在壓平后,還要上一層桐油或清漆,以增強透明度和耐用性。
釘綴∶在影人的兩手、兩下臂、兩上臂、上身、下身和兩腿十個部件的關節點處,用線釘綴起來,再用一皮條包圍在上身的脖領處作為安裝影人頭的插口。最后在脖領前釘上一根鐵絲作為支撐影人的主桿,在兩手端處用線各拴一根鐵絲為耍桿,插上影人頭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