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易門皮影戲
許健民
易門皮影戲流布于曾所、縣城、小街、銅廠、浦貝、十街等地。易門民間稱唱皮影戲為“耍皮人戲”。
云南皮影戲形成于清乾隆年間,由藩王部下帶來,與中原皮影十分接近。易門皮影戲分為兩種,一種是最早的、于清乾隆年間在曾所形成后,逐漸普及到縣城、銅廠、浦貝、十街及小街的、以曲藝形式表演的皮影戲。其中曾所、銅廠、浦貝、十街的藝人及縣城部份藝人一直堅持用“苦疏調”演唱;而小街藝人則用“一窩峰”曲調演唱。上述各地皮影戲均由一名藝人表演各劇目中不同人物及連貫劇情。另一種以戲曲形式表演。1929年,易門縣城滇劇藝人組建了“國樂專修館”。滇劇藝人既唱滇戲,又用滇劇文武場面演唱皮影戲,并且,人才濟濟的滇戲班子,以生、旦、凈、末、丑各路演員完成皮影戲各劇目不同角色的道白和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