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俗皮影戲
皮影戲在我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南宋末年,閩南移民將皮影戲引入廣東潮汕地區,并逐漸吸收了潮汕地區的民間音樂、民間戲曲和民俗,特別是吸收了潮劇的說白、唱腔和表演藝術風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戲。
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潮俗皮影人物共分為公、婆、生、旦、凈、末、丑七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潮俗皮影戲在音樂唱腔上,保留了潮戲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保留了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還直接借用了許多潮劇原有的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