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皮影
臺灣皮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在臺灣稱皮影戲為“皮猴戲”。據傳明代由華南一帶傳入,主要流傳于高雄縣一帶。影人形體一般約24厘米左右,造型多用曲線,用色不多。
臺灣皮影戲屬潮州皮影系統,一般傳統雕刻的戲偶大概在八寸至一尺之間, 包括桌、椅、山水、樓閣、廳堂、植物背景等皆用牛皮雕制。因皮影戲是采平面透光原理,戲中的人、物概以正側面顯影,采繪畫上寫意手法構圖。 臺灣皮影戲所用的 戲曲音樂稱為潮調,因與道士作喪禮時的音樂很相似,一般人稱之為「司公調」。 臺灣皮影戲其實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劇目,現存劇本大約有叁百本左右,是非常有價值的文化資產。
皮影制作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后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頭、四肢、軀干等各自獨立,而又用線連成一體,分別以連杠由演員操縱,令其活動。皮人涂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丑。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一般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并有說唱、樂隊伴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 騰云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愛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
影戲之流傳極廣,其名稱與制作材料亦有不同。就名稱言,除“影戲”及“皮影”外,尚有稱羊皮戲者(山西、河南影戲);有稱紙影戲或皮猴戲者(如廣東潮州、福建漳州);還有稱燈影者(青海)。臺灣皮影戲俗稱“皮猴戲”或“皮戲”,蓋潮州稱“皮猴戲”,臺灣沿襲之,以其臉部側面單目,狀似猿猴之故。
皮影之制作材料,各地不盡相同,如灤州影戲之影人,使用驢皮(灤州影戲東派)或羊皮;浙江及青海影戲用羊皮;往昔的潮州影戲使用豬皮;亦有使用厚紙者。 臺灣無驢而有牛羊,而牛皮勝于羊皮,故多采牛皮。其制作方式,根據《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所載:“牛皮厚而堅韌,雕繪之時,必須選擇干燥之皮,先去其毛,再以砥石木棍,一再磨擦,使之平滑發光,然后韖之至半透明,始可將影人圖案,貼在皮上,以針刺畫輪廓,后用尖利小刀,切成人形; 雕刻五官、冠裳、施以各種顏色,暫以重量之物壓平,以防發生其皺紋,待其干燥,再以掌蘸桐油,遍擦皮面,使之浸透皮中,即可告峻?!睘槭箲蚺寄茏杂苫顒?,全身須分頭、胸、腰、手、腿及臀等部分,分別制作,再系以鐵絲或麻絲。此外,尚須加上操縱桿,俗稱“尪仔筷”,數目視腳色而定,如女性腳色為表示其婀娜多姿之形態,需使用三支操縱桿,可見皮影戲之戲偶制作過程相當繁瑣。
臺灣皮影戲源于大陸:
(一)潮州藝人阿萬師,隨鄭成功的軍隊來到臺南,清兵入臺后,阿萬師避居高雄彌陀,傳有弟子五人。
(二)皮影戲是兩百多年前,從大陸北方經廣州,許陀、 馬達、黃索等人由潮州傳到臺灣南部,在鳳山、岡山一帶廣為流行,北限是北二層溪,南限于下淡水溪。
(三)太平天國年間(一八五○至一八六五),由海豐、陸豐、潮州、汕頭一帶,傳至福建詔安、漳浦等地,后來再傳到臺灣。
(四)同治(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初年,許陀、馬達、黃索等人由閩南將皮影戲帶到高雄、屏東。
(五)百余年前,從 廣東潮州一帶傳到臺灣南部,盛行于岡山和鳳山一帶,在北二層溪以南、下淡水溪以東的村落中,擁有廣大的農民群眾。
由以上可知,清代臺灣南部皮影戲已相當興盛。
清末民初,華北各地因白蓮教起義,清廷遂認為皮影藝人用紙人興妖作亂,并捉拿藝人,日據之前,臺灣皮影戲藝人并不組團定名,僅以藝人名字及其居所所在地稱之,一般認為此種情形,可能與 清代對皮影戲的抑制有關。日據之后,皮影戲與其它劇種一樣,不得正式演出,僅大社“三奶壇皮戲團”因參加當時日人控制的臺灣演劇協會,演出“皇民劇”,始能繼續演出。
臺灣皮影戲的內容多源自中國的傳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例如 《火焰山》、《鄭三寶下西洋》、《哪吒鬧?!返鹊?。劇目分為文戲與武戲兩類。文戲唱腔多,節奏慢,戲偶動作細致;武戲劇情緊湊,場面熱鬧,相比之下,更討觀眾喜歡。
影戲所用之音樂,宋代是用六言或七言的詩贊詞;明代灤州影戲是用木魚念經式的宣卷,后加上弋陽腔(高腔),到清初 雍正年間改用笛子伴奏,腔調上結合了昆腔的成分;清中葉之后,所用的樂器已有 鑼、 鼓、 鈸、 橫笛、 手板、 嗩吶、 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響盞,而以南弦子為主要樂器。但目前皮影戲劇團為節省人力,一般僅使用單皮鼓、鑼、鐃鈸與椰胡等樂器,后場甚至精簡至鑼、鼓與弦等三人。
各地影戲唱腔亦不相同,山東影戲唱大鼓與墜子;陜西分成道情、漢調、秦腔與其它曲藝等流派;山西、河南采用梆子;江西影戲則使用漢調或花鼓;湖北以漢調為主;浙江影戲用高腔、亂彈、徽調為主;臺灣影戲使用潮調(或稱師公調);演唱之曲調有 一江風、 一枝香、 下山虎、 山坡羊、 昆山、 風入松、風入院、香柳娘、奏黃門、哭相思、駐云飛、 駐馬聽及 鎖南枝……等,每一曲調再分頭板與二板,頭板之曲調轉折較多,二板則較為順暢而易學。
皮影戲之劇目,以文戲唱曲較多,如《高良德》、《孟日紅》、《師馬都》、《蔡伯喈》及《蘇云》等;武戲唱曲較少,場面則較為熱鬧,有 《西游記》、《狄青平南》、《孫臏下山》、《薛仁貴征西》、《薛仁貴征東》、《濟公傳》與《鄭三保下西洋》等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