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皮影
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整本必加登場戲;散句必加雜戲。解放前,長沙廟宇甚多,大廟及會館都建有戲臺。在這些地方,長沙皮影戲常演壽期戲,如二月初二的土地戲,三月十五的財神戲等。另外,在街巷鄉間,如某家失火,就演兩本影子戲以謝火神;農村秋收后,就演“禾苗戲”。農閑時,就演整本,一家一本,一個屋場連一個屋場,連續演一個多月。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等。散句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吒鬧?!返?。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秩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由于長沙皮影戲制作和演出簡單,戲中內容又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因而深受城鄉群眾歡迎。著名劇作家田漢曾說:“影子戲是我接觸戲劇的起點。”早在前清時期,皮影戲就已遍布長沙城鄉。南門里仁坡有“鳳凰班”;北門頭卡子有“連興班”;黎家坡有“菊興班”;府正街有“同興班”,共有60多塊戲牌,500多名藝人。民國初年,長沙有“天益”、“秀雅”等40個皮影戲班,400余名藝人??箲饡r期,田漢組織皮影戲藝人參加抗日救亡宣傳。
解放后,長沙皮影戲著名藝人何德潤等參加了省木偶皮影藝術團,他為主創作的《龜與鶴》、《差不多》等劇目,在1956年布加勒斯特第三屆國際木偶節上,榮獲最佳演出獎?,F今長沙地區尚存皮影戲班100來個,藝人400人左右。
望城皮影戲,在清代已具盛名。望城皮影的造型頗有獨特之處:他地皮影“靠子”大都前腳長,望城則是后腳長,操作表演起來,更顯武將凜凜威風;他地皮影臉譜大都采用“五分式”(只看到一只眼睛),望城皮影臉譜則是可看到一只半眼睛的“七分式”,故而人物表演更加逼真。
新中國建立前,今望城全境各鄉遍用皮影戲班,共計約百個之多,良好的藝術氛圍造就了一批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皮影藝術家。解放后組建的湖南軍區洞庭湖湘劇團燈影隊(今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團前身)的皮影藝術骨干,大都為望城人。已故皮影藝人夏少春,是今望城縣蓮花橋鎮龍洞村人,其所塑造的《鶴與龜》、《兩朋友》等劇中的鶴、龜、熊、猴等精美皮影形象,深為國內外行家所驚嘆。1958年,因他曾受命赴蒙古人民共和國幫助組建皮影劇團,崦獲“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家榮譽獎”,他是新中國委派出國任教的第一位皮影藝術家。
現仍健在的90高齡的皮影藝術家何德潤,是望城縣白箬鋪鄉排子山村人。1949年入湖南軍區洞庭湘劇團燈影隊后,與其他藝人一起,改進皮影人物造型,擴大窗幕,創造移動布景,改用多個光源,使窗幕上不見操縱桿。50年代曾兩次被選調參加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團赴東西歐十多個國家演出。他制作的一些皮影人物今天仍收藏在莫斯科木偶劇院博物館里,何被譽為“東方杰出的傀儡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