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皮影
皮影戲在漳州地區,俗稱紙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因當地缺乏皮料,早期有些藝人用紙片加工來代替皮料刻制皮偶,映影的影窗也是用半透明的整張白紙裱掛起來的,所以叫做紙影戲。也有人叫它“托囝(景)戲”,因為皮偶是用托桿來操弄而得名。
漳州的皮影戲始于何時,傳自何方,未見文獻記載。據民間傳說:在明朝時代,漳州地區就有皮影戲的演出活動。這個劇種是由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傳入福建的詔安、漳浦等地。據臺灣的某刊物報道: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有一位福建省南靖縣小溪鄉人(按:當時小溪鄉屬南靖縣,現屬平和縣)張狀,他帶著家族渡海到達臺灣,定居于高雄縣大社鄉三奶村,在當地屯墾兼演皮影戲。從這個報道的線索查考,漳州地區在明朝就有皮影戲出現,應是可信的?;仡櫾缙诘恼闹萜び皯?,起始演唱的曾采用“潮調”,對白也常帶著潮州方言的口音,由此來看,漳州的皮影戲系從潮汕地區傳入的,可能是事實。
皮影戲傳入漳州地區后,則盛行于民間。每逢夏季的晚上(尤其是農歷七月普度期間),市內的街頭和農村的廣場,經常有皮影戲的演出。富家做生日、佛事、神明生日、祠堂祭祖以及新屋落成時,也常聘請皮影戲班演出來湊熱鬧。常演的劇目有:《哪吒鬧?!?、《白蛇傳》、《西游記》、《施公案》以及民間故事的折子戲,如《白賊七》、《謝靈舍》、《陰陽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