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皮影
平江皮影戲分生、旦、凈、末、丑,每一行當又有年齡劃分,藝人要按行當年齡不同發音演唱。小生、正旦用假嗓,叫小嗓子;花臉用沙啞的喊叫;紅凈要用虎音唱;老旦語音要低而含糊又使人能聽清楚。四十八本老影戲是啟蒙戲,是訓練基本功的戲,要背熟各種“通引”、“通白”、“鐵引”、“鐵白”(或叫“孤引”、“孤白”)。“引”是上場引子,“白”是定場詩,“通”是分行當通用的,“鐵”(“孤詞”)是某一劇目特定人手、特定場景的唱詞;“水詞”是演出臨場編的,類似“即興詩”。編水詞要求平時積累素材,掌握韻律,臨場進入角色,思維敏捷。
平江影戲的聲腔分為琴腔、嗩吶腔(南江藝人叫歌腔)兩大類。有些嗩吶腔劇目中,第一個登場人物的第一段唱也有琴腔的。另外某些劇目的某一片斷演唱漁鼓道情、蓮花鬧和專用小調,屬于輔助腔調。
琴腔屬于漢戲系列,源于漢戲的巴陵戲和湘劇是流行平江的大戲,過去統稱“巴陵戲”。平江影戲的鑼鼓經、南路、北路各種板式的唱腔過門與漢戲、巴陵戲一脈相承,經藝人口口相傳,加上平江語音的區別,又不完全同于漢戲、巴陵戲。
嗩吶腔(歌腔)是影戲傳入平江后產生的一種新腔,它與任何劇種的腔調不相同,是平江影戲的獨特風格,類似越劇清唱、湘劇高腔的形式,清唱加嗩吶尾腔,但腔調韻味與湘劇高腔完全不同,風馬牛不相及,唱詞為上下句,每句一般七個字,結尾句用三字導入嗩吶過門。
平江影戲唱腔中還有很多的專用小調,多用在一兩個人物從事某一單純乏味的活動時,如耕田、鋤棉花、打更守夜等,為解除疲勞、散散憂心、自寬自解、自我調侃而唱。唱詞與劇情無關,有些唱詞還是故意說反話或錯話,采用清唱形式,咬字準確、清晰,依字音高低行腔歸韻,加入打擊樂過門或吹奏嗩吶過門伴之以打擊樂。
影戲早于燈戲,因此原創于影戲的小調更多。但影戲演出中,有時也演唱“花鼓戲”、“平江燈戲”的腔調,還用到快板、蓮花鬧、漁鼓等一些文藝表演形式。